两个同样优秀孩子,一个进了重点初中,一个进了普通初中,将来会有什么差别,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访客72024-03-28 21:12:28

两个同样优秀孩子,一个进了重点初中,一个进了普通初中,将来会有什么差别

说个真实的事情,我有两个同学,小学名次不相上下,一直都年级前列,但是小升初时有一个没有发挥好,就这样一个进了重点初中,一个只能上普通初中。

两个同样优秀孩子,一个进了重点初中,一个进了普通初中,将来会有什么差别,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差距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拉开的,上重点的越来越优秀,最后高考考进了武汉大学,上普通初中的那个最后只是勉强考了个普通二本院校。

所以,我认为学习的环境、氛围其实很关键,在好的学习氛围里你会越来越优秀,真的是你身边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周围的环境、氛围不好,你想要变好,想要独善其身都难。所以有句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建议能上重点初中就上重点初中,能上重点班就不要上普通班,环境真的会影响人。

同样优秀的人,会因为你选择不同的学校而后变化很大,所以上好学校很重要。平时多努力一点,将来会好很多,加油吧……少年!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再好的大学也有学渣,再烂的大学也能出人才。不是大学决定你的未来,而是无论在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环境,你都要知道自己要成为哪种人。定位非常清晰,非常的有主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大家对重点初中,高中,大学都有盲目的追捧心理。要知道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在重点学校学习,因人而异,不是好的学校就适合你。比如说你买了一双名鞋,要是不合脚你也是跑不快的。将来有什么差别,从概率上来讲,进重点初中考取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有好的工作的可能性会大许多。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人生当中的一些其他际遇,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将会沿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前进。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偶然和必然的结果,也是不可模仿,复制的,是否选择重点学校。我们更关注几率,而不能以个例去断言其好坏优劣。我还是相信那句话“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的”。

(图片如有侵权,请告知)

差别真的太大了!说下我自己吧,真的就是一步错步步错,永远都落后于人。

小学时我和黄浩鹏总是班级的前两名,不是他第一就是我第一,我们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口中的“别人家孩子”。原本我也是可以去重点初中的,可家里突逢变故。我爸妈做水果生意赔了,几吨水果全冻了。我家卖了房子还债,我跟随父母搬家,也因此去了一个普通初中。爸妈说,学习好,到哪都会学习好。事实也是如此,我到了普通初中后仍旧名列前茅。然而,三年后我即便是班级第一名的成绩,却没能考上理想的初中。反观黄浩鹏,进了重点初中后,他虽然排名在班级十名左右,可却轻松的进了重点高中。

高中三年,即便我很努力学习,在班级成绩优异,可最终高考成绩还是不如在班级成绩一般的黄浩鹏。他考上了浙大,而我虽然也是考上大学,却和他的学校差很多。

三年前,我和黄浩鹏偶遇一起喝酒,原来他在大学期间被某世界五百强公司校招去了,现在开年薪。而我,大学毕业后跑了好多个招聘市场,才找到了如今月薪5500月的工作。

你问“小学毕业两个同样优秀孩子,一个进了重点初中,一个进了普通初中,将来会有什么差别?”

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还会落后于黄浩鹏多少,但我知道,在人生转折点时,我走错了路。

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两个都很优秀的孩子,不说太具体了,代号甲乙,小学毕业的时候甲同学全县80多名,乙同学全县20多名,甲同学去了全市最好的初中,初一结束的时候全校200多名。乙同学留在县最好的初中,初一结束的时候全校第二名。初二寒假乙同学以插班生第一名的成绩进了市里这所最好的初中,因为俩人是好友,所以俩人又在同一个班了,这时候甲同学班级内前三名,乙同学10多名。甲同学在初二结束直升市内最好的高中市一中,乙同学也在半年后初三寒假考入市一中,高中都是实验班,但是不在同一个班了,高中毕业甲同学noi获奖,高考683进入南京大学计算机,乙同学667分,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北航。应该说,两个孩子都很优秀,这是我身边发生的事。顺便说一句,小学毕业全县第一名,县城读初中,市一中普通班,最后勉强上了个一本。以上仅供大家参考。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老穆认为,这里面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复杂,不可一概而论。

上了重点初中,不一定就能考上重点高中。

上了普通初中,也不一定就上不了重点高中。

这里面不仅有学校、师资、学风等外界因素,还包括自身努力程度、学习方法、理解力等内在因素。

(一)优秀的孩子到了重点初中,可能优势不再明显,或许就此消沉。

我们看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孩子原本是班级第一,到了更优秀的学校后,原来的优势不在,孩子往往会惶恐不安,不知所措。

老师也不再过度地关注到他,他的光环也不在,或许,他就会就此消沉,成绩也变得一般。

(二)优秀的孩子到了重点初中,面对更优秀的学生,或能促使他变得更加优秀。

优秀的孩子,到了重点初中,将得到更优质的教学资源,这对他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再加上竞争更加激烈,或能帮助到他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优秀的孩子到了普通初中,优势更突显,往往更受老师重视,也将促使他变得更加优秀。

优秀的孩子步入普通初中,犹如“鹤立鸡群”,往往更受老师及学校上器重,他们也会将孩子作为重点对象来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成绩往往能更上一层楼!

(四)优秀孩子到了普通初中,容易被不浓厚的学习氛围带的不怎么爱学习了,或许变得不再优秀。

优秀的孩子,乍到普通初中,或许会很认真学习,但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同学们都不那么努力学习,而自己不怎么努力也可以考到班级前几名,于是放松自我要求,久而久之,成绩也就越来越差。

【结束语】老穆想说,不论孩子步入哪个初中,只要孩子愿意努力,都可以学好!当然,同等条件下,优秀的孩子步入重点初中,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你们觉得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我在城市初中从事语文教学三十七年,从身边孩子的成长中,得出一个结论:城市初中与乡村初中,重点初中与普通初中,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简直无可比性。

首先,重点初中在师资配备上有一定优势,重点学校在择师方面有优先之利,加上校长对教师入职优中选优,因而总体师资强于普通学校。所谓名师出高徒,优秀的教师队伍一定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

其次,重点初中的学生来源也优中选优,这样的生源起点高,教学上要求也高,加上激烈的竞争,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塑造人,优生更优。一些跟不上的学习自动转学退出竞争也是常有的事。

三年的初中教学,两个本来水平相差无几的学生在不同的学校学习,一般会拉开很大差距,在中考中总分相差几十分是常见的。由于初中拉开差距,进的高中层次不一样,又进一步拉大了差距,从而考大学的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初中阶段是学习道路上分高低的重要阶段。因此,广大家长磕破头皮也要让孩子挤进重点学校。不过重点学校招生名额有限,根据就近入学原则,想进去很难。进不去怎么办?只有正视现实了。不过,勤能补拙,发奋图强,草屋子里也会飞出金凤凰的。

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慈禧太后口含的夜明珠到底下落何方?

慈禧太后的凤冠上共有九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其中最大的一颗在慈禧死后被含入嘴中,葬于清东陵定东陵。据记载,夜明珠,其估价在1908年时值1080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8亿多。

民国十七年被孙殿英盗取,后孙殿英为了避免杀头之祸,多方大肆行贿。委托戴笠把夜明珠辗转送给了第一夫人宋美龄,蒋介石才没有将其砍头治罪。据说宋美龄把夜明珠当做鞋饰,在一次酒会上恰遇停电,这颗夜明珠大放异彩,引来众人围观,夜明珠被传的神乎其神。晚年宋美龄从台湾移居美国,2003年106岁高龄的宋美龄于美国去世,夜明珠也随之不知去向,究竟是交付于何人亦或是卖给谁人成为了一个迷。有传说此夜明珠被美国大亨买下,将其展览在自己的家族博物馆之中。但这也是传说,曾有多人就有关这颗夜明珠多方查询下落,包括台湾博物馆也派出多路人马明查暗访,一次宋美龄回到台湾有人专门问起过这事,都被宋美龄否认了,说自己压根就没有见到过夜明珠。如同朱棣探寻朱允炆的下落,无论在国内还是远赴国外找寻者都空手而归没有确切的消息,夜明珠流落到何方神圣手中很难知晓。


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年代久远所发生的事情,由于没有留下相关的书面记录,以及有关凭证,导致我们现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释有所牵强,甚至是依旧对某些事情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今天在这里说的未解之谜是在连云港发掘的一座西汉晚期墓葬,这座墓葬以及主人一些秘密至今仍旧无法破解。

2002年7月7日,在连云港西南城郊花园路基建工地上,一名挖掘机在施工作业中挖出一连串整齐厚实的竖条木板和一具完整棺木。后文管办和博物馆人员赶到现场后,确定此墓为汉代墓葬,整个墓的结构为一穴两椁四棺墓,墓葬分南椁室和北椁室,其中南椁室有一具棺椁,北椁室有三具棺椁,这其中就包括男主人的棺椁和女主人的棺椁。

当工作人员将女主人棺椁打开后,令人惊奇的一幕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座墓从西汉末年到2002年,经历了几千年,棺木中的尸体应该早已化为灰烬,能剩下2几块骨头就不错了,但是当棺材打开之后发现,一具古尸从棕褐色棺液里仰面漂浮起来,而且尸体皮肤新鲜,经过鉴定,尸体为女性,身长1.6米,年龄在40岁左右,棺内的文物中有一枚边长为2.5厘米的青铜印章,印钮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龟钮,印章上面清晰地刻着“凌氏惠平”,于是确定此具古尸是一位叫凌慧平的女子。

随着发掘的开展,一系列谜团开始不断显现:

【1】身份之谜。

自“凌慧平”出土以来,人们对她的身份一直无法确定,墓室出土的男主人也有一枚正方形龟钮青铜印,但字迹模糊无法辨认。但从男主人棺内出土的文物看,有“动公”字样,以及在男主人下葬的时候有“东海太守”“河南太守”等地方官员派官员前来参加葬礼,可见男主人身份是一位地官官吏。但“凌慧平”作为一位女性为什么也会用龟钮青铜印呢?因为汉代只有年俸禄在300-2000石的官吏才能使用龟钮青铜印,是不是“凌慧平”也是被封侯了呢!因为汉代有女性封侯的制度。

【2】尸体不腐之谜。

“凌慧平”的遗体为何能够如此完好地保存2000多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女尸皮肤基本完好,肌肉牵拉有弹性和韧性,神经和内脏器官保存基本完整。与马王堆女尸相比,马王堆女尸棺内积液不多,在棺外还包围着1万多斤的木炭,成分为二氧化硅、三氧化铝、氧化铁的白膏泥层,再加上厚厚的堆土,保存环境和条件要比“凌慧平”墓好上多少倍,但是如此简单的墓葬,椁板上只有一层白膏泥并没有木炭,就能够保障棺内女尸能够完好保存到今天。而且其他三个棺椁中的三具尸体早已无存,仅剩零星的遗骨,这更让人称奇。

【3】棺液之谜。

如果说“凌慧平”尸体能够保存如此完好,人们认为应该是棺液中的成分有助于尸体的保存,所以人们将揭开尸体不腐的希望寄托在棺液上面。于是专家将棺液送到医院尽心样本分析,分析的结果是棺液的pH值是7.55,呈弱碱性,棺液中还含有血红蛋白,与pH值为5.18的长沙马王堆棺椁里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凌慧平”能在适于细菌生存的碱性棺液内保持不腐,又是一个谜。

至今,这些问题也没有能够真正弄清楚,而专家针对尸体不腐给出的答案是深埋、浸泡在液体中与空气隔绝等原因,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服力还是不够的,希望未来能够真正破解这些秘密。

抗日战争是十分残酷的,日本几乎蹂躏着中国,无数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动荡的时局产生了诸多奇闻异事。

其中在国军历史上,最为奇怪的是南京的一个步兵营凭空消失了,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

1937年12月,3000名中国士兵组成的一个团被派往南京,任务是阻击来犯的日军。他们需要守卫南京大桥。

1937年12月9日晚,营长李复信在看望部队后,照常上床睡觉。

他已确保部队部署,并安排士兵值班。12月10日上午,他被一名助手吵醒,助手通知了一个诡异的消息。

他说,防线没有回应任何信号或呼叫,这令李复信十分差异。

营长成立了一个小组来调查这场沉默。当他们到达防守线的位置时,他们发现这条防线已经完全被放弃了。

由于没有任何抵抗的迹象,这变得很奇怪。

重型武器仍在原地,随时可以发射,隐秘的火光仍然炽热。士兵和军官们根本不知道这支部队去了哪里。

留下来的士兵被询问失踪营的情况。

桥上的人说他们没有看到桥上有任何动静。其他士兵还说,夜间没有战斗的声音,他们在防线上没有任何线索。

关于失踪士兵的第一个理论是他们向日本人投降了。

虽然这是可能的,但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们需要过桥去南京,而驻扎在那里的士兵却什么也没看见。

由于中国人知道成为日本战俘所受到的可怕待遇,叛逃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这个营去了日本,他们很可能会受到折磨或被彻底杀害。

后来日本人提供的信息也使得这一理论不太可能成立,因为没有提到在南京投降的士兵。

另一种可能的说法是士兵们放弃了阵地。

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理论,因为军队可能已经厌倦了战斗,日军的强大令他们恐惧,他们的处境令他们失去了希望。

虽然这座桥是去南京的唯一途径,但它并不是离开南京的唯一途径。大规模逃兵的消息会降低士气,给日本人提供削弱中国政府的宣传。

虽然逃兵似乎确实是可能的,但这一理论也有难以证明的地方。

当时南京地区植被稀少,无法为近3000名士兵提供足够的掩护。这么多士兵很难藏身,如果他们逃走,其中一些会在夜晚被发现。

多年来,有更多古怪的理论被提出来解释失踪的原因。一种说法是,这个营消失在一个平行的宇宙中。

毕竟,如果我们的宇宙被许多看不见的平行宇宙所包围,理论上这应该是可能的。

这也与近期流行的穿越话题联系起来,虽然大多数人是相信科学的,认为穿越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这件事情也成为了只能用穿越来解释的中国一大未解之谜之一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历史上的未解之谜实在太多了。

一 传国玉玺之谜

秦始皇让人刻好传国玉玺之后,让宰相李斯在上面刻上了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据史料记载,玉玺方圆四寸,上面刻有五龙交钮。传到了汉代,玉玺缺了一角,用黄金镶补。

三国时,玉玺从皇宫流出,碾转到孙坚孙策袁术等人之手。袁术死后,王玺才重回到汉帝手中。此后历代皇帝视之如奇珍,国之重器。

隋唐时,玉玺仍在。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逢恶运,后唐废帝李从柯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自此玉玺下落不明。

二 楼兰古城消失之谜

楼兰古城在西汉时,曾经十分兴旺发达,是丝绸之路上一座重要的古城。后来古城衰败,至于它衰落的原因,一直是历史之谜。一种说法,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还有人认为:楼兰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断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

说法之三: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 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历史的真相如何,至今没有定论。

三 秦始皇陵墓之谜

秦陵中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

内部是不是像传说的那样,有仿造的天地?上有日月星辰,下有山川河流。里面灌注了大量的水银来保护。

四 李闯王宝藏之谜

李自成败退出京城的时候,曾经将国库中的金银财宝掠夺一空,意图日后东山再起。其部将野拂用了九艘大船来转移家当。野拂在临死前,将这些宝藏分散埋藏在了天门山上几个隐秘的地点。数百年来,无数人不断地去探寻,始终没有结果。

李闯王失败后,究竟躲在了哪里?李闯王究竟有没有这么多的金银珠宝。若有,又藏在何处?这也是令人难解之谜。

到了清末,光绪帝珍妃跳井而亡,距离现在仅有一百多年。但珍妃是自己跳井的,还是慈禧让人把她推下井的,真相一直争论不休,也是难解之谜。

历史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谜团。谜团的本身不仅是精彩的故事,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吸引着人们去破解。

我们和蔼的周总理在临终前召见邬吉成的用意究竟是什么?这个迷题仿佛比世上任何事物对我更具有吸引力,使我久久不能释怀!

【周总理青年时的照片】

1975年12月,周总理的身体状况愈来愈差,即将迎来自己人生的终点!

1976年1月2日中午,周总理睁开了疲惫的双眼,艰难的从嘴里吐出“wu~wu~”的音节。

周总理身边的卫士听到后马上来到了周总理身边,然后根据总理的发音艰难的猜测着,但卫士每次提醒的都不正确。

周总理看到焦急的卫士猜不出自己想法,便强忍着病痛的折磨,从嘴里费劲的挤出:“wu~wu~,钓鱼台的那个~”,话没说完的周总理便已经喘不过气来了。

此时,大家便从钓鱼台寻找线索。有人便说:“总理是不是要见负责钓鱼台保卫工作的邬吉成?”。

周总理听了点了点头,因即将要见到邬吉成,周总理的眼中充满了难言的期待!

马上一个电话便打到了邬吉成那里,得知消息的邬吉成便马不停蹄的赶往周总理的医院。当邬吉成紧赶慢赶地到了医院,周总理却又昏迷了。

就这样,邬吉成去了护士的值班室里面焦急的等待。三个小时之后,有人突然跑来告诉了他:“周总理醒来了,等医生给总理治疗完,你就可以进去了。”

于是,邬吉成满心欢喜地跑去周总理的房间。可是,他却再一次被拦在了门外面。护士说:“还没等医生治疗完,总理便又昏迷了过去。”。

此时的邬吉成心情复杂难明,因而一夜未眠,到了早上周总理依旧没有醒来。

【周总理晚年与妻子邓颖超的恩爱照】

邓颖超见邬吉成一夜未眠,便对他说:“你先回去休息吧,等周总理醒来后,我马上叫你过来。”

心情沉重的邬吉成便去病房外看了周总理最后一面,郑重的敬完礼后,邬吉成便不舍地离开了医院。

从那以后,根据医生的回忆,周总理的心跳与脉搏极其微弱,呼吸也十分短促。他再也没发出:“要见wu~的声音”,直到1月8号上午9点57分,敬爱的周总理逝世。

就这样,周总理想要见邬吉成最后一面的心愿也没能完成,他到底想要与邬吉成说些什么?到底是要交代邬吉成关于钓鱼台的问题还是其他事宜,也便成了永远都无法破译的千古迷题,久绕世人心头!

历史上的未解之谜很多,但一直让我挂怀于心的,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临终前给女儿画的一个圆圈。

晚年的毛主席

在毛主席晚年疾病已经很严重的时候,他和自己的女儿李敏有过一次对话:

李敏看到父亲的病容,忍不住眼泪流了下来,轻轻的叫了一声“爸爸”。

毛主席看到女儿,仍然温柔的说,“娇娇,你来看我了。”

李敏点点头。

主席又说了一句话,“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李敏一时哽咽说不出话来。

毛主席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伟人,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思念亲情,他感到的或许是孤独和寂寞,他更多希冀的是天伦之乐。

毛主席接着还问李敏,“你多大了?”

李敏回答,“39岁了。”

主席说,“不,你38岁。”

病入膏肓的主席,依然记得女儿的准确年龄,李敏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童年时的李敏和父亲毛主席

这时候,毛主席用左手拇指与食指在女儿面前画了个“圆圈”,并且轻轻的说了一句话。

这句话李敏没有听清楚,赶忙问毛主席身边的服务人员张玉凤,而她也没能听见。

毛泽东看到李敏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没有回答,便不再说话,无力地闭上了眼睛,他拉着李敏的手也松弛下来。

李敏知道爸爸累了,于是轻轻地退了出来。

那是李敏最后一次与毛主席见面交谈。

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去世了,整个中国处在巨大的伤痛之中,而毛主席在临终前给女儿画的那个圆圈,成为了历史上永远难解的秘密。

延安时期毛主席和翻译吴莉莉(右一)的合影

后来,有人提醒李敏,主席可能是在关心李敏的妈妈贺子珍,询问她的身体状况,因为贺子珍生日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因此小名就叫做“桂圆”。

李敏觉得很有可能,而她自己非常内疚懊悔,如果当时她明白了父亲的意思,一定会在父亲的耳边告诉她母亲的身体很健康,让他放心。

不管怎样,主席已经逝世了,他临终前的那个圆圈,是国事还是家事,都已成了未解之谜。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